我們懷揣夢想努力拼搏時
總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
就像攔路虎一樣阻擋在你面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在山重水復的流年里走過
被無數的時光洗禮出璀璨的記憶
.jpg)
近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我縣如火如荼的開展中;松陽——全省革命遺址存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的革命老根據地縣之一,長期的革命斗爭在這里留下了眾多革命舊址;“初心之行”再出發,在緬懷先烈、接受紅色教育中,守初心、擔使命、筑夢前行。
.jpg)
“初心之行”主題教育線路推薦
「一日行」
線路一:縣黨群服務中心—大東壩鎮外大陰村—大東壩鎮橫樟村—返程
線路二:縣黨群服務中心—安民鄉安岱后村—返程
線路三:楓坪鄉小吉村—楓坪鄉斗譚村—返程
「兩日行」
線路一
DAY1:安民鄉安岱后村—安民鄉李坑村
DAY2:安民鄉李坑村—大東壩橫樟村—縣黨群服務中心—返程
線路二
DAY1:縣黨群服務中心—大東壩鎮外大陰村—大東壩鎮橫樟村—楓坪鄉斗潭村
DAY2:楓坪鄉斗潭村—楓坪鄉丁坑村(住宿)—楓坪鄉小吉村—楓坪鄉高亭村—返程

「縣黨群服務中心」集紅色展廳、學習平臺、活動陣地、實踐中心和服務聯盟“五大”平臺功能為一體,主要有前廳(辦公接待區)、十九大精神展區、宣誓廳、紅色歷程展區、學習互動區、黨建成果展區和培訓區七個區塊,可為各單位開展參觀考察、會務培訓等活動提供陣地平臺。
.jpg)
「大東壩鎮外大陰村」是我縣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保留著許多紅軍挺進師與松遂龍游擊總隊在松陽的紅色遺跡。在這里靜靜聆聽紅色革命故事!
「橫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橫樟村歷史悠久,文化沉淀豐厚;該村最大的特色是“廉政典范”,橫樟村的始祖包仁是包公的第四代孫,從包仁開始,包氏歷代出仕官員數十人,謹記族規,無一貪腐記錄,堪稱廉政文化的典范。
.jpg)
橫樟村思廉堂·廉政文化館,目的就是要搭建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揚廉政文化的平臺;培養廉政意識、弘揚清風正氣的重要陣地;學習廉政知識、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課堂。思廉堂·廉政文化館布局分“廉之序、廉之范、廉之承、廉之道、廉之訓”五部分。
.jpg)
近幾年,我縣以引入藝術建筑為契機,推進縣域鄉村博物館建設。橫樟村油茶工坊,將茶油工作室作為生產和休閑空間再利用,為這個傳統村莊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吉村革命老區」小吉村翁光道家是著名的“小吉會議”舊址;1935年,劉英、粟裕率領挺進師各部500多人紛紛匯集于小吉村,在小吉村的翁關道老屋和翁氏宗祠召開了挺進師“政委會”會議,即“小吉會議”。小吉會議以后,各部隊任務明確,士氣大振。主力部隊分線出擊,取得節節勝利,黨和紅軍更得到窮苦人民擁護,橫百余里的浙西南根據地,浙西南革命斗爭進入鼎盛時期。

小吉紅軍標語(興義社)——在小吉村興義社內墻上,共4幅紅軍標語。該標語為挺進師政治委員會小吉會議期間由紅軍宣傳員書寫。標語字跡尚可辨認,東首第一幅內容為:“工農群眾們來組織游擊隊,消滅地主武裝勢力!”第二幅:“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工農要不受軍閥壓迫,只有擁護蘇維埃政府!”西首第一幅內容為:“白軍來了,趕快登山,不要受白軍的壓迫。”第二幅:“工農群眾們,們要把母妻保護好,他們受著國民黨軍閥的……”

小吉鄉黨總支、鄉蘇維埃政府舊址——1935年,小吉村翁光道等一批骨干加入中國共產黨及紅軍、游擊隊等組織。6月,中共小吉鄉總支成立;7月,鄉蘇維埃政府成立;下轄龍泉縣綿安、下乾等5個村黨支部、蘇維埃政府或分田委員會,隸屬中共玉巖區委、區蘇維埃政府領導。6月上旬,挺進師集結小吉村,召開師政委會會議期間,小吉鄉黨政組織及農民游擊隊全力配合做好部隊的食宿安排和站崗放哨等后勤保衛工作。

四個崗哨——紅軍在小吉村活動期間,特別是在召開“小吉會議”期間,為保證紅軍挺進師首長的安全,在小吉村四周視野開闊的山崗上,設立東南西北四個崗哨,由游擊隊員和黨員干部進行站崗放哨。
.jpg)
「革命老區斗潭村」曾是浙西南革命老區---曾發生了“三迎紅軍”等紅色故事,村內“紅色”文化底蘊豐富,是省黨史教育基地,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斗潭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所在地在斗潭村的紅色革命事跡中,盧子敬烈士的故事最為著名。
.jpg)
永福寺: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占地近300平方米,寺宇近幾年先后兩次修繕加固。2009年,縣史志部門著手斗潭紀念館布展陳列工作,并于2010年5月11日舉行了開館儀式。展柜陳列的圖文資料內容詳實、形象豐富、莊嚴肅穆。
.jpg)
巾竹社:是粟裕、劉英率挺進師紅軍主要休息場所及會議場所,建于清初,占地近400平方米,土木結構,部分木構件雕刻精細,建筑規模較大,現保存尚好。
.jpg)
.jpg)
▲盧子敬故居
「高亭村」位于松陽縣西南楓坪鄉,松陽、遂昌、龍泉三縣交界處,地處大山環抱之中,海拔571米,距縣城71公里。高亭是一個革命老區村,在解放初曾是高吉鄉所在地,蘇維埃政府舊址。
.jpg)
「安岱后村」1935年5月,劉英、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來到安岱后,并以此為中心據點,和當地的農民領袖陳鳳生、盧子敬、陳丹山等人一道,掀開了波瀾壯闊的浙西南革命斗爭的歷史畫卷,締造了偉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至今,紅軍橋、紅軍主會場等10余處革命遺址依然保存完好。

安岱后率先進行根據地建設;建立第一個區級以上紅色政權一一竹溪區蘇維埃政府;挺進師組建了浙西南第一支人民游擊大隊——松遂龍游擊大隊、成立了第一支正規部隊——紅軍挺進師第十五支隊(后改為第五縱隊)。安岱后也是挺進師首腦機關舊址,浙西南特委、軍分區所在地。
紅軍橋:原名善繼橋,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935年,紅軍挺進師、浙西南特委、浙西南軍分區都駐在安岱后,大橋日夜都有紅軍戰士和游擊隊員放哨,設卡盤查。1997年3月,蕭克將軍為此橋題寫“紅軍橋”三個字刻立至橋頭西側,供游人參觀景仰。

▲紅軍橋
紅軍主會場:即陳氏宗祠,當年,根據地的軍事斗爭和開辟根據地的多次重要會議在此召開。同時,這里也是浙西南情報總站、安岱后鄉分田委員會舊址。
▲紅軍主會場
近年來,村里陸續修復了紅軍活動舊址,彩繪了紅軍故事墻,興建了根據地紀念碑、丹鳳亭等。
▲丹鳳亭

▲紀念碑
安岱后村的紅色故事、革命歷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該村聆聽紅軍故事、重走紅軍路、品嘗紅軍飯、瞻仰革命遺址,安岱后村也陸續成為了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村里的共產黨員、烈士后代成了重走紅軍路的“引路人”,向后人講述代代相傳、耳濡目染的紅色故事。
.jpg)
編輯 徐輝 | 監制 劉 斐
制作單位:松陽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
文章解釋權松陽文旅投集團
